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碳中和,是節能降碳方面的一個專業術語,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為貫徹落實我國已確立的“雙碳目標”重大戰略決策,近些年來,全國不少公共機構積極開展“零碳”公共機構試點行動,充分發揮在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如在碳排放碳達峰路上,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的深圳也一直扮演著“先鋒”角色。2020年深圳全市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已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2022年6月,深圳首張公共機構“碳中和”證書就花落鹽田沙頭角街道辦,成為深圳全市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公共機構。無獨有偶,浙江省自2020年12月正式啟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碳中和工作以來,通過大型活動碳中和、零碳會議、創建近零公共機構等務實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并發布《公共機構“零碳”管理與評價規范》,打造新時代機關事務工作的重要窗口,引領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良好氛圍。更值得世界關注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是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據統計,全國有逾150萬家公共機構,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醫院、學校和文化體育科技類場館等,很多公共機構直接面向公眾。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公共機構節能降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潛力還很大,仍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各級政府機關,不僅是能源資源的消費者,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不僅具備較強的輻射影響力,也是節能降碳的重要領域。因此,公共機構在碳達峰、碳中和這場全民參與的經濟社會變革中,更要盡責擔當,并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這就需要各地進一步統籌節能與降碳,進一步統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一步統籌政府與市場,共同做好公共機構“碳排放”這篇文章。具體來說,就是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當前各地要結合節能宣傳月、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和中國水周等特定主題,大力推廣辦公電子化、無紙化,減少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倡導水資源循環利用,完善浪費監管機制,在集中辦公區、城市廣場、食堂等公共場所通過懸掛橫幅、宣傳展板、發放倡議書等方式開展節能環保宣傳,發揮機關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帶動身邊更多人自覺參與綠色生活、低碳出行。二是完善體制機制,激勵節能降碳。這就需要各地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和監督考核機制等,以激勵公共機構增強節能降碳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推動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總量、強度“雙控”與定額相結合的節能目標管理方式,積極開展達標行動等。三是強化目標約束,確保措施落實。各級公共機構要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部署要求,主動強化目標約束,創新落實節能降碳具體措施,爭做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和探路者,以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傳遞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真正在“零碳”實踐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綠色發展,公共機構先行。期待各地在總結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統籌、再出發、再深化,逐步形成“高位推動、示范帶動、全域聯動”的公共機構節能良好態勢,有更多的公共機構自覺通過“零碳”實踐,堅定地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的責任擔當,不斷為美麗中國建設賦能添彩。(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香樟社區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span>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